分类目录归档:论文发表

普通论文评分标准

一、优(90分以上):

1、在毕业论文工作期间,工作刻苦努力,态度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表现出色。

2、能按时、全面、独立地完成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任务,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立论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结论正确,并且有一定创见性,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实用价值。
继续阅读

论文写作关键词的写法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早在1963年,美国Chemical Abstracts从第58卷起,就开始采用电子 计算机编制关键词索引,提供快速检索文献资料主题的途径。在 科学 技术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几十万篇科技论文发表,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和该成果的利用率。

继续阅读

毕业论文如何做出正确的脚注

1.    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
(已搜索,无重复)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对论文而言)。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 “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继续阅读

最严论文造假惩罚制度:条款抽象尚需实施细则

[导读]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被指条款过于抽象,规定太笼统,缺乏实操性,有可能重拳打到棉花上,最严论文造假惩罚制度尚需实施细则。

虽然被认为是论文造假者可能遭遇的最严厉的惩罚制度,但教育部在7月16日公布的《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仍被一些知名打假人士和教育问题观察者认为存在问题,比如条款太抽象,规定太笼统,一些惩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等。 继续阅读

本科论文答辩检测,取消不如部分答辩

5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在博客上撰文《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文章痛陈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走过场”、“搞形式”之弊,呼吁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5月3日中新网)

笔者也曾经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记得一班50个学生分五组答辩,每组十人,论文初次答辩之前不通过的下组再辩。答辩组老师有四个人,一个负责答辩记录,三个答辩老师。当时的很轻松,一个人答辩时间二十分钟,三个小时就下来了。虽没出现像戴博导说的情况,但是走过长、搞形式的现象确实存在。 继续阅读

教育部出遏制学术不端新规 论文答辩前审查数据

根据教育部网站14日公布的一项文件,教育部将通过十项制度加强高校科研及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监控”,从而预防和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1【过程管理】建立实验原始记录和检查制

为遏制学术腐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并已制定《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继续阅读

研究成果要过匿名专家和学术不端软件检测关

本报讯(记者范跃红)11月15日,百余名来自浙江省检察机关的理论研究骨干会聚杭州参加一年一度的浙江省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围绕“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等16个课题进行理论研讨。包括此前一天浙江省检察院表彰的29篇年度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在内,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事先都经过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和CNKI学术不端软件检测。这一做法在全国检察机关属于首创。 继续阅读

学术不端问题不能全推给体制

5月30日上午,历时4天的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中国科协第八届主席韩启德受访时表示,中国科协“十二五”期间将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并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机制。

  口诛笔伐之下,学术不端行为仍难言被遏制。当学术不端从普通教师发展到院士、长江学者身上的时候,当学术失范从小人物演变到重点大学校长身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将为学术界的堕落和沉沦支付沉重的信任下降的代价。而这也告诉我们,与学术不端作斗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短期的事情,而是如韩启德主席所言,“是一个长期过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