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新趋势
学术不端行为的形式和种类不断增多。欧美国家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捏造、篡改和剽窃”,大多发生在学者进行的科研活动中。在我国,学术不端行为则发生在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方式和种类也比欧美更加多样化。
学术不端行为更具有隐蔽性。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对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来说,则带来更多的难题。网络为学术行为不端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供抄袭的资源,作者只需转动鼠标,就呵搜索到成千上万的有关信息,他们只要把这些信息稍加修改或者直接复制就町拼出一篇论文,期刊编辑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准确判断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是十分困难的。
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频率呈几何式增长。近年来,由于研究生的扩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们科研压力的加大,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被媒体揭露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重大事件越来越多且呈几何增长之势。
学术不端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术不端行为人的地位越来越高。总结近几年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可以看出,这些学术不端衍为所涉及的人员有的是国内著名专家教授,有的是名校高层领导,有的涉及国家级重大项目的项目成果,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给学术界、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也给后辈学人树立了反面典型。
学术界甚至整个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强。在我国学术界,由于学术不端行为司空见惯,对改变现状也无能为力,久而久之,不仅学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容忍度,甚至蔓延到整个社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二、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1.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德”与“能”
学术期刊编辑的“德”与“能”是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一道屏障。编辑具备了“德”才能发自内心对学术不端行为深恶痛绝,从而自觉地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德”是编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动力;编辑拥有足够的“能”,才能具备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能”是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能”,对于现在复杂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就会缺乏必要的辨识力。
2.完善编辑部内部审稿制度
(1)严格执行“三审制”。“三审制”即“三级审稿制度”,或称“三审责任制度”。三级审稿制度是指编辑或助理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或专家审稿,总编辑终审。对于参与初审朐编辑和助理编辑来说,首先应把好稿件录用的第一关,最大限度地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对于复审和终审的专家、编辑部主任和总编辑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加强自律,以质量选文章,稿件录用的唯一标准应是文章的质量。
(2)严格执行“责任编辑制度”。责任编辑应对自己审读的稿件负责,应能运用专门的技能和方法,对拟选用的稿件作出基本评价,写好初审审读报告,为复审提供可靠可信的意见。在具体审稿中,责任编辑作为期刊的第一道把关人,责任重大。
3.建立针对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机制
(1)与作者签订“拒绝学术不端行为承诺协议书”。编辑部应拟定一份具体可行的“拒绝学术不端行为承诺协议书”,已经通过审读即将刊发的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应与编辑部签订“承诺协议书”。“承诺协议书”中应该明确以下几点:一是作者承诺所发表的文章属个人的原创性论文;二是作者承诺在文章中引用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按照具体期刊的要求明确标注;三是作者承诺已经完全了解和认可编辑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罚措施;四是作者承诺作者所投文章如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承担一切惩罚和不良后果。
(2)制定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制度。对于存在学术不端行力的作者和稿件,编辑部应当给予严厉的惩罚,这些惩罚措施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这类稿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初审、复审或者终审阶段即被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编辑部应对作者发函对其行为严厉谴责,同时在一定期限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任何稿件;二是对于已经经过审读刊发出来的文章,编辑部一方面应自查,追究相关编辑和审稿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可对作者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期刊上公开声明该篇文章为抄袭文章,宣布其文章无效,对其行为进行公开严厉的谴责;二是将其学术不端行为告知其所属单位,尽量扩大其影响,增加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三是将学术不端行
为作者纳入黑名单,永不录用该作者的稿件,使有这类行为的作者自食其果,从而起到惩戒和威慑作用。
(3)制定相关专业学术期刊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动机制。为了最大限度地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所有期刊可共同制定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惩罚制度,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专门信息库,每个期刊将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信息输入信息库,使该作者学术信任度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要彻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其发展的新趋势,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任重而道远,学木期刊不仅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胆识,更要筑起强大有力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