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文组成
一般地,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包括封面、扉页、目录、缩略语表、论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几个部分组成。
2 论文外观
论文装订一律采用A4开本(297×210 mm),其中上边距30m,下边距25 mm,左边距32 mm,右边距25 mm,页眉20mm,页脚15 mm,页眉页脚居中排列,其中奇数页页眉为论文题目,偶数页页眉为“华中农业大学××届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定稿后,用优质A4纸双面复印(不允许以A3纸单面复印后对折),装订整齐、美观。
论文目录按罗马数字(Ⅰ、Ⅱ、Ⅲ…)单独编排页码,目录之后按顺序编排阿拉伯数字(1、2、3…)编排页码,装订好后,页码无漏编、重编、倒编等错误。论文正式输出前应认真仔细地校对,特别要严格检查错别字、漏字、段落错乱、标题混乱等问题。论文装订好后,文中不应出现手工涂改的痕迹,整篇论文的错别字、漏字应控制在10次以下。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与正文、表头、题头等可以用不同的字号和字体加以区别,但通篇论文的同级标题和正文应采用统一的字间距、行间距、字体和字号。一般地,论文标题可设三级,一级标题采用三号黑体,二级标题采用小三号黑体,三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且都采用左对齐排版;标题以外的段落,一般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图表应同时标注中英文对照标题和注释,中文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英文标题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图表内的文字一般中文采用五号宋体,英文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体。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应采用统一的编号体系,一般按“1”、“1.1”、“1.1.1”体系进行标题编号,不能将“一、”、“1、”、“1.1”、“(1)”等混编在一起。
注意孤行控制,一段文字的最后一行不落在下一页,一段文字的启始一行不放在前一页。
所有的表图,包括表题、图题和脚注等,都应尽放在同一页,以保持表图的完整性,确因表格太大而无法一页显示完整时,可于下页列续表,但应加写表题并于表格右上角用圆括号注明“续表”。
3 封面与扉页
封面应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列出以下内容:论文题目、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专业、研究方向、论文完成时间、获得学位时间等内容。论文题目应高度概括和准确反映论文内容,力求简洁,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学位论文封面由校研究生处印制标样,各研究生按附件规定的式样填写完整并装订。
扉页应包括分类号、密级、论文题目(中英文)、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指导小组老师姓名、专业、研究方向、申请学位名称、申请学位时间等内容。扉页样式见附件。
4 目录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是论文的导读图。因此,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完全一致,应清楚无误地逐一标注该行标题在正文中的页码。文章的各项内容(各级标题),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5 摘要
摘要包括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是论文目录之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排列顺序为: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摘要是文章的缩影,要求简明确切、不加注释或评论地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符号、略语或缩写的使用必须符合学科规范,不得随意独撰。英文摘要的内容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基本一致,英文稿要语法正确、拼写无误、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关键词是摘要的一部分,一般由3-5个相对独立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和涉及范围的词或词组组成,是论文分类和建立索引的依据。中文关键词在中文摘要之后,英文关键词在英文摘要之后,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分别在中、英文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为增加检索的信息量,关键词应避免与标题相重复。
6 缩略语表
如有必要,在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一般应有一缩略语表,列出文中涉及的各种缩写、略写等用语的确切含义。
7 正文
正文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等节,视涉及到的内容,每节还可分成若干小节,用小标题分开。当研究工作包括相互联系不大的多项内容时,论文的写作可以分成几章,写作时每一章都应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几个部分,这几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都在论文的正文结束后统一编排。学位论文应是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产物,应具有良好的系统性,一般情况下,不宜分章写作。
7.1 前言
前言应包括研究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等基本内容。
研究问题的由来应明确地提出论文研究所针对的科学、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问题,指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意义。
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学科背景,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等,是作者对相关文献阅读、消化后的综合、提炼与升华,反映作者对国内外相关进展的了解和理解的程度。因此,文献综述在叙述前人工作的同时,应进行归纳和推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应将文献综述写成前人工作的堆砌,也不应象教科书一样写成知识性介绍。
研究目的是在提出问题和综述文献的基础上,阐述学术思想,提出科学假设和假说,提出论文研究要实现的目标或达到的目的。
7.2 材料与方法
研究所用的材料应详尽地列出,如生物材料及其拉丁文学名、品种名称、菌株名称,实验材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各种特征特性,由实验材料所得到的各种衍生材料、实验群体、世代、数量等,并须清楚地说明各种材料的来源。
实验方法的描述也应详尽,以能将实验材料与实验结果贯通为准,且他人按所述的方法能进行重复实验。对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可在引用他人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加以描述,而不必花大量篇幅去交待细节。但对于改进和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则需要作详细的交待,说明所用的是他人的方法,还是自己发明的方法,还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及改进的部分等。实验方法还应包括实验设计、田间种植方式、田间管理、试验时间、地点、数据采集(考种)、统计分析方法、所用统计软件、计算机程序等。
7.3 结果与分析
详尽陈述课题研究结果,在写作时力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做到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避免重复叙述实验方法,也不要作过多的讨论。
7.4 讨论
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者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水平。讨论应在对结果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研究的主要结果,说明论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的进步所在和所解决的科学问题,阐明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的价值、前景等。讨论中还应指出本研究及其结果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的不足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思路和建议等。讨论应注意与前文的研究目的相呼应,要言之有据,避免重复叙述实验结果。鼓励在学位论文中,以一定的实验证据为基础,进行大胆推论、假设,甚至提出新的学术观点。
7.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紧接正文后面列出,与文中的文献引用一一对应。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字母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出;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1997a”、“1997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时,列出前3名作者,后面加“等”(“et al”)字以示省略;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国人姓名的名字部分应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应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注明引用。
8 附录
凡不宜放在论文正文中,但又与论文有关的研究过程或资料。附录一般包括两部分的内容:(1)论文的补充材料,如实验方法、试剂配方、实验数据、公式推导、数据处理程序等;(2)在读期间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出版专著、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提交论文等。
9 致谢
致谢出现在论文的最后,是作者对论文的完成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的个人和单位发自内心的感谢。致谢要实事求是,谦和真诚,力诫浮夸,更不宜对导师或其他个人进行过分的赞扬。在致谢对象中,既不能将对自己完成论文提供较大帮助的单位和个人漏掉,也不能将无关的个人或单位罗列进去。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发表评论